互联网十年的狂热挫败再次引发 泡沫国际市场蔓延
发布者:猫眼工作室 日期:2011-05-09 浏览:3764
导语:国外媒体今天撰文称,随着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日益飙升,新一轮互联网泡沫似乎又再度兴起,但与以往不同的是,现在的创业企业并不急于上市,而且投资地域较为分散,主战场甚至有可能从美国转向国际市场。
以下为文章全文:
再度繁荣
互联网引发的首次狂热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时间,但现在,为了寻找下一个Facebook、Groupon或Twitter,又有大批风险投资开始进军互联网创业领域。
有数据显示,今年前4个月,全球有超过50亿美元风险投资流入了年轻互联网企业的腰包。
尽管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,这一投资规模并不算大,但照此发展,2011年的总额有望成为自2000年以来,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年。彼时,全球科技创业企业一年获得的投资总额高达550亿美元。
最近的狂热与上一次互联网投资狂潮有着很多相似之处——很多创业企业依靠“概念”而繁荣,他们并未发布网站,但却引发了许多潜在支持者对热点领域的竞相投资,例如由Facebook和LinkedIn定义的社交媒体领域。
像美国专业软件提供商CEO克莱拉·施(Clara Shih)这样的企业家受到了比上次更高的关注,而且开始谈论如何挑选潜在支持者。她说,她已经融资300万美元,这些钱都是主动找上门来的。
“说实话,我们并没有考虑融资,但现在既然主动送上门来,我们可以敞开大门。” 克莱拉·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。
羊群效应所引发的投资行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,又一次互联网泡沫正在形成,尤其是当分析师给予Facebook和Groupon的私募股权融资估值分别高达700亿和150亿美元时。
差异犹存
美国风险投资公司Matrix Partners合伙人丹纳·斯塔尔德(Dana Stalder)说:“我听很多风险投资家说:‘不,没有泡沫。’当你看到同样一家公司、同样一支团队在过去12个月间的估值翻了一番时,我感觉像是泡沫。”
但与十年前的那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泡沫相比,当前的繁荣也存在一些差异:
- 风险投资家表示,当今有更多的创业企业在盈利,或是处于更为明确的盈利道路上,而云计算也帮助他们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。
- 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十年前才刚刚发展,而现在已经成长为一种可以接受且更加成熟的收入来源。
- IPO以及相关的变现行为减少。私募股权融资渠道的充裕、新上市公司面临的大量监管以及私有公司股票交易渠道的增多,都是导致创业企业推迟上市的原因。
全球趋势
或许最大的差异还在于,本次的互联网狂热是全球性趋势。
在上次泡沫高峰期,也就是1999至2001年间,全球共有964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创业领域,其中80%(将近780亿美元)被投向了美国。在全部10,755笔风险投资交易中,有7174笔来自美国。
而现在,在2011年以来的50亿美元风险投资中,只有14亿美元投向美国。在全部403笔交易中,有3/4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市场。
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Quid的数据,去年规模最大的25笔消费互联网投资中,有15笔发生在美国以外。而中国占了将近一半,达到12笔。
投资者和创业企业越来越看重国际市场。在当今互联网市场的幕后推手中,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就是俄罗斯亿万富豪、DST公司CEO尤里·米尔纳(Yuri Milner)了。他已经向Facebook、Groupon和Zynga投入了数亿美元资金。上月,他还向中国的京东商城投资5亿美元。
尽管本次泡沫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IPO的时机推迟,但IPO的管道依然充斥着大量互联网公司。
进入2011年以来,有16家互联网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提交IPO申请,计划融资额将近41亿美元。即使与历年的全年统计相比,也仅落后于1999年,彼时这一数字达到52家,总融资额为42亿美元。
(编辑:ZT)
下一页:没有了